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刻意練習》讀後感


刻意練習,這本書是由專門研究「傑出表現」研究權威,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所寫。他的研究被許多暢銷書所引用。像我們先前常聽到的一萬小時法則,就是引用他的研究成果所提出的。然而他在書中對一萬小時法則提出質疑,認為這是誤解和誤用了他的研究成果。實際上投入一萬小時的練習並不能保證我們成為專家,要在每種專業上成功都必須投入大量的努力,除了練習的「量」以外,提升練習的「質」才能讓我們有效進步,這也是「刻意練習」的關鍵所在。


何謂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簡單來說就是有具體目標、方向的目標練習法。作者認為,唯有該領域已經發展成熟,且已經有前人投入訓練課程的研究的領域,才能施行「刻意練習」。如果今天該領域未成熟或是新手和熟手的表現差異不大,就無法有效地施行刻意練習。比方說,今天有人用廢棄物當樂器來演奏音樂,而新手和熟手的表現差異不大或是大眾無法細分其差別,而且沒人研究過這領域,那麼這方面要刻意練習就不可能。第二個重要的要素是必須有專門老師監督並且給予反饋。老師必須是這方面的佼佼者,或是懂得如何有效地訓練學生,才能更根據學生的行為給予修正的指導。作者在他的研究成果對「刻意練習」這詞定義稍微嚴格些,只有符合上述兩個要件才能稱之為刻意練習,不過我們可以運用書上的概念來幫助我們改善學習的方法來達到有效地練習。

如何才能有效地刻意練習

要達到有效地刻意練習,我們可以從以下四點來檢視自己:

  1. 有無具體目標
  2. 訓練過程中是否專注
  3. 是否身旁有人能給予意見回饋
  4. 是否跨出舒適圈
有無具體目標:必須有定義清楚明確的目標,不能模糊不清,才能有效地改進自己的表現。目標訂立之後,需要老師制定計畫,訂立一些子目標,透過一連串的小改變達成具體目標。

訓練過程是否專注:這關係著我們學習是否有效率。前陣子聽大陸知識脫口秀「羅輯思維」羅胖講述關於學習的主題,裏頭談到學習其實是一個硬體問題,而不是軟體問題。當我們學習事物時,我們大腦裡特定的神經元會產生反應,神經元常常去觸發連結,會在腦裡產生溝紋,讓特定神經元連結越來越有效率。換言之,當我們學習,大腦也會隨著改變。在學習過程中,專注很重要,才能讓大腦特定的神經元有效做連結。

是否身旁有人能給予意見回饋:在練習過程中,有個老師能夠給予反饋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老師和教練必須熟悉專家能力及訓練方法,才能幫助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看出盲點、點出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幫助學生學會自我監督、察覺錯誤。

是否跨出舒適圈:為何稱為「刻意練習」呢?或許是因為學習的本質是不舒服的。「羅輯思維」的羅胖說得好:「學習就是做你覺得不擅長的事。」如果我們在練習、學習的過程中覺得舒服愉快,那大概我們就不在「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意味著要傾盡全力,往往不太有樂趣。

在生活或工作中落實

在生活或工作上來說,想要運用刻意練習的原則,我想可以去尋找該領域的頂尖前輩,觀察他們的表現,弄清楚為何如此成功。描繪出具體目標後,列出細項,培養出能夠達成那樣表現的訓練。如果能夠得到頂尖前輩的意見反饋當然很好,但或許我們還太資淺,也可比我們有經驗的同事、前輩指出我們的盲點、問題所在,幫助我們有效地練習。我想重要的是要懂得自我監督,時時去檢視自己的最終目標和細項,執行PDCA,一步步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後我推薦這本書給在專業領域不斷奮鬥的人。這本書提到了幾個可以精進練習品質的大原則,可以讓我們進一步檢視自己的目標與練習方法,往完美的境界邁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