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107年 昇恆昌 用創新翻轉未來講座(火星爺爺_許榮宏老師)



「困住你的不是限制,而是你如何看待限制。」

火星爺爺創新講座上這句話讓我印象最為深刻。也我想起一本談論創新的書籍,書名為「美麗的限制」。限制,怎麼會是美麗的呢? 一般人對美好的想像總是希望資源越多、限制越少越好,對限制規定總是恨得牙癢癢,怎麼會有書取這樣的名字,引發我的好奇。我們常把失敗歸因為我們「沒有」什麼東西或是「限制」太多,不是我們不願意去做,而是現實太艱難了。簡而言之,碰到限制容易把責任全部歸因於外部,把自己當成是受害者,而無法發現我們能夠有力改變的事情。有件事情很清楚:限制永遠不會消失。關鍵是,我們如何在其中自在優游。

火星爺爺在課堂中分享了許多關於創新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的是Gogoro電動車的案例。在過去,相較於燃油車,電動車有著各式各樣的限制與不便。電動車不像燃油車,可以馬上到加油站加油即可上路,充電需要花上好幾個鐘頭,還有就是外觀老氣、駕駛體驗不佳等問題為人詬病。Gogoro並不把此當作是限制,把自己的思維受限於外部環境,反而積極去解決各式問題。無法快速充電?那就蓋個換電站快速更換電池。外觀老氣?那就請設計師打造時尚外型。駕駛體驗不佳?那就強化動力來給消費者更好的體驗。Gogoro並不把自己當作是「受限者」,而是以積極的心態去挑戰限制,進而蛻變電動車在大家心中的印象,讓電動車從原本廉價的買菜車,變成時尚有品味的駕馭體驗。

困住我們的不是限制,而是我們如何看待限制。讓限制成為我們的起跑點,讓不可能的任務把我們變成英雄吧!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8/12《一談就贏:看電影學談判》心得




會上這堂課的緣由,是兩年前上了澄意文創的聲音表達課時和Alex碰巧同期。當時不知Alex是何方神聖,只知道是教授談判的企業講師。後來看了部落格文章,才知道Alex有著豐富的職涯生涯和談判經歷。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哈佛談判學程裡擊敗各國談判高手,成為談判活動的第一名。除了談判及豐富的實務經驗以外,我也十分好奇一個談判高手平時的所思所想,也讀了幾本部落格所推薦的書籍,像是FBI談判術、雙贏談判術等,但總覺得有些隔靴搔癢、無法抓中要點。看了幾篇「一談就贏思維班」的心得文寫著充滿壓力的環境及繁重的課前作業,想說還是先了解Alex的教學風格,不要貿然踏入。「看電影學談判」這個講座題目看起來比較"溫和",應該不會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打成蜂窩,於是就報名參加了。




課程選看影片是間諜橋。時間在1960年蘇美冷戰時期,講述的是美國律師唐納文透過談判來釋放被羈押蘇聯情報員的故事。片頭裡有許多談判角力的橋段,Alex在旁適時引入相關的談判觀念,以談判的思維來講解劇情。Alex說得生動又有趣,觀念講解也十分精闢,在講解的過程,不知不覺能以談判的思維來看這部片子。如果在沒有任何解說的情況下看這部片,我大概只會留意是故事的經過,或是比較印象、感人的橋段。Alex解說後,我開始能夠注意到一些微小的細節,像是現在誰佔有主導權、誰處於強勢或誰處於弱勢、一方試圖影響談判過程的節奏、細想贏得談判的原因是因為符合利益或打中需求。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幾個片段。片頭一開始蘇聯情報員阿貝爾被調查局探員給查獲,阿貝爾在家裏只穿一條內褲被圍住,在要被帶走之前,他請求探員能否先給它吸口菸,然後再給他清個調色盤再走。探員不疑有他,容許他這樣做,接著鏡頭就帶到阿貝爾偷偷把一張寫有機密的小紙片塗抹丟掉。這一小幕劇情Alex解釋了探員做錯的原因。為何要答應阿貝爾的請求呢?多數人回答說因為這個舉動看起來合理、好像對我們也沒啥壞處。如果場景換到談判桌上,任何無意的舉動都可能影響著談判的結果,那麼能不謹慎嗎?在談判中保持警覺,留意任何會影響節奏的因素,無論那是言語、情緒、臉部表情、肢體動作、不起眼的線索,都要留心觀察。

另一幕是主角在寒風刺骨的天氣隻身進入東柏林,不巧在街上遇到一群小混混。後來小混混們想要主角身上的高級大衣,主角沒有因此被迫接受,運用談判技巧和混混"交換"要去的所在地地址。乍看之下結果差不多,一件大衣換得一個地址完全不划算,Alex解釋談判中弱勢的一方「要交換而不要接受」的重要性。想想也是,若今天人家要大衣就直接給人家,那接下來人家要內褲難道我們也只能乖乖照做嗎?用"交換"來防止對方予取予求是比較聰明的辦法。

在整堂的課程中講述了許多談判基礎概念。而Alex希望我們上課後都能記住的四個原則:

  1. 不要當場做決定
  2. 老闆都在家裡
  3. 保持傾聽
  4. 感謝對方的辛勞
還記得先前看Alex的文章提到,經常會碰到朋友的詢問如何贏得談判。然而Alex認為他不曉得怎麼做一定會贏,但知道做錯什麼一定會輸。讓我聯想到兵法古籍經常會提到,要佔取先機、取得「不敗之地」,從沒有看過兵書有什麼「必勝之地」或「必勝之舉」。這四原則不是四個必勝之策,而是四個可以在談判中至少取得不敗之地的原則。如果想要一談即敗,四項原則反著做即可;如果想要有勝算,至少這四項原則要記得,先立不敗之地、待可勝之機。另外課程還附上一張十大談判戰術小卡,做簡單的回顧提示。日後看電影時,也可參考四大原則和小卡,來判斷腳色用了什麼談判技巧。

在這堂課巧妙運用談判專業和電影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課程過程有料又饒富趣味。我覺得看電影學談判的優點,是可以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觀察劇中人思維和具體行動,嘗試換位思考,做些情境演練。當下的氣氛、節奏如何?腳色互動的過程中,氣氛、節奏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劇中的腳色如何反應?我能做出更好的決策嗎?比起單純看談判書籍,透過電影情節更能抓到節奏的變化,而且又能讓人不知不覺帶入情境。

課程也小放了另一支影片「怒海劫」,這是有關與索馬利亞海盜的談判故事,可惜時間有限,只能播放片段。Alex簡單講述了遇到非理性談判的應對方式,後來提到了日本壽司店"消滅"了索馬利亞海盜,引起我的好奇。簡單查了一下資料,大概在2010~2011年是索馬利亞海盜劫船的高峰期,後來在各國的武裝艦隊的監視及漁船的自我保護意識提升,劫船事件逐漸減少,把所有的功勞都歸功給日本壽司店雇用海盜捕魚而根治了海盜問題太過簡化事實。不過我對壽司業者解決海盜問題的作法有興趣,很有創意,至少思路上不是腳痛醫腳、頭痛醫頭。不是糾結於表象的立場,而是探詢對方的需求及雙方的利益。索馬利亞海盜難道是天生的壞蛋嗎?我想應該不是,或許是因為出於生存的需求而挺而走險,而壽司店提出這樣解決方案有打中海盜們的底層需求,比起單單以武力強行解決更為高明。

上完這堂課,讓我重新審視對談判的理解。談判,沒有所謂的公平、正義,在雙方都能答應協議下,極大化我方的利益。在過程中可能會使用各種方法企圖影響對方的情緒和思維,使之導向我方所想要的方向或結果。同時,談判是一項工具,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端看使用者如何運用。小則可以捍衛自己的權益,進而保護家人朋友,大則可解決複雜的國際問題。個人力量也許渺小,但若是在關鍵的槓桿點施力,可產生巨大的效果。最後我會推薦這堂課給喜歡看電影且喜歡思考的朋友,透過這堂課,你將能以全新的角度、談判高手的思維來看整部片子,相信能夠因而得到談判觀念啟發、激盪更多不同的想法。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刻意練習》讀後感


刻意練習,這本書是由專門研究「傑出表現」研究權威,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所寫。他的研究被許多暢銷書所引用。像我們先前常聽到的一萬小時法則,就是引用他的研究成果所提出的。然而他在書中對一萬小時法則提出質疑,認為這是誤解和誤用了他的研究成果。實際上投入一萬小時的練習並不能保證我們成為專家,要在每種專業上成功都必須投入大量的努力,除了練習的「量」以外,提升練習的「質」才能讓我們有效進步,這也是「刻意練習」的關鍵所在。


何謂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簡單來說就是有具體目標、方向的目標練習法。作者認為,唯有該領域已經發展成熟,且已經有前人投入訓練課程的研究的領域,才能施行「刻意練習」。如果今天該領域未成熟或是新手和熟手的表現差異不大,就無法有效地施行刻意練習。比方說,今天有人用廢棄物當樂器來演奏音樂,而新手和熟手的表現差異不大或是大眾無法細分其差別,而且沒人研究過這領域,那麼這方面要刻意練習就不可能。第二個重要的要素是必須有專門老師監督並且給予反饋。老師必須是這方面的佼佼者,或是懂得如何有效地訓練學生,才能更根據學生的行為給予修正的指導。作者在他的研究成果對「刻意練習」這詞定義稍微嚴格些,只有符合上述兩個要件才能稱之為刻意練習,不過我們可以運用書上的概念來幫助我們改善學習的方法來達到有效地練習。

如何才能有效地刻意練習

要達到有效地刻意練習,我們可以從以下四點來檢視自己:

  1. 有無具體目標
  2. 訓練過程中是否專注
  3. 是否身旁有人能給予意見回饋
  4. 是否跨出舒適圈
有無具體目標:必須有定義清楚明確的目標,不能模糊不清,才能有效地改進自己的表現。目標訂立之後,需要老師制定計畫,訂立一些子目標,透過一連串的小改變達成具體目標。

訓練過程是否專注:這關係著我們學習是否有效率。前陣子聽大陸知識脫口秀「羅輯思維」羅胖講述關於學習的主題,裏頭談到學習其實是一個硬體問題,而不是軟體問題。當我們學習事物時,我們大腦裡特定的神經元會產生反應,神經元常常去觸發連結,會在腦裡產生溝紋,讓特定神經元連結越來越有效率。換言之,當我們學習,大腦也會隨著改變。在學習過程中,專注很重要,才能讓大腦特定的神經元有效做連結。

是否身旁有人能給予意見回饋:在練習過程中,有個老師能夠給予反饋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老師和教練必須熟悉專家能力及訓練方法,才能幫助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看出盲點、點出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幫助學生學會自我監督、察覺錯誤。

是否跨出舒適圈:為何稱為「刻意練習」呢?或許是因為學習的本質是不舒服的。「羅輯思維」的羅胖說得好:「學習就是做你覺得不擅長的事。」如果我們在練習、學習的過程中覺得舒服愉快,那大概我們就不在「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意味著要傾盡全力,往往不太有樂趣。

在生活或工作中落實

在生活或工作上來說,想要運用刻意練習的原則,我想可以去尋找該領域的頂尖前輩,觀察他們的表現,弄清楚為何如此成功。描繪出具體目標後,列出細項,培養出能夠達成那樣表現的訓練。如果能夠得到頂尖前輩的意見反饋當然很好,但或許我們還太資淺,也可比我們有經驗的同事、前輩指出我們的盲點、問題所在,幫助我們有效地練習。我想重要的是要懂得自我監督,時時去檢視自己的最終目標和細項,執行PDCA,一步步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後我推薦這本書給在專業領域不斷奮鬥的人。這本書提到了幾個可以精進練習品質的大原則,可以讓我們進一步檢視自己的目標與練習方法,往完美的境界邁進!

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2017/6/26《有效自我改變的系統化做法》心得

《有效自我改變的系統化做法》心得

這是今年參加了第一場大人學的講座。上了大人學不少講座,也讀過了大人學出版的相關書籍,對於Joe和Bryan兩位顧問理性、有條理及系統性的演講內容總是感到佩服。深深覺得只要有新的主題,都值得一聽。還記得在服役的時候,偶然間買了「3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這本職場相關的書籍,當時對這本書真是印象深刻,裏頭有系統地分析未來的工作趨勢,該培養的心態、能力及人脈,重要的是提供具體的方法步驟來幫助讀者。時間過得好快,當初買的書已經有些許泛黃,五年就這麼過去了。

Joe在講座裡提出了「五糾結、五方向、五表單」來談論這個題目,我們為何無法改變自己的五大糾結、五個可以幫助我們有效落實改變計畫的想法和心態、五張落實變革計劃的表單工具。自我改變的關鍵在於認清現狀,然後說服內心任性的小朋友,朝向我們所希望達到的長期目標前進。

對我來說,最困難的或許是第一步,我到底渴望什麼?我想成為怎麼樣的人?或許因為比較理性或情感比較壓抑,總是思想上活在政治正確之中。習慣用理性的想法(社會上的看法)來壓抑自己情感上的任性。碰到一些事能以客觀看待,但就是少了那股衝勁,覺得面對很多事都像局外人。有時會羨慕簡單直接的人。或許想法單純、看法不夠深入,但懷著熱情積極朝夢想邁進的人,總是那麼有吸引力。

前陣子看了日劇「坂上之雲」,這部時代劇講述了在明治維新時代,日本軍官秋山好古、秋山真之兄弟及詩人正岡子規的故事。秋山兩兄弟在日俄戰爭中均立下戰功。秋山真之後來成為海軍參謀,在日俄海戰中出謀獻策,以當時海軍戰爭史從未出現過的陣型「丁字戰法」,大破當時號稱無敵的「波羅的海艦隊」,建立奇功。秋山真之是個相當聰明的人,在小時候相當調皮,而且精力旺盛,喜歡到處搗蛋。青年時期曾想當一名學者,受哥哥好古的資助,於東京大學預備班就讀。他在念書時期非常順利,除了本身聰明以外,也善於抓住重點,預測老師接下來會考的題型,因此總是拿到不錯的分數。然而在他的心中總是覺得有些迷惘,總覺得沒有正經地和人幹上一架的「踏實感」



真之:什麼時候見到大哥都是一副老樣子,毫無改變。而我不管過多久,總是抓不到任何實在的東西,吊兒郎當的。要想像大哥這樣活著該怎麼做呢
好古:阿淳(真之的小名),這世上沒有什麼實在的東西,我只是盡量簡簡單單地活著罷了。有事嗎?
真之:我不想念預備班了。想退學,當一個軍人。去海軍兵學校。
好古:為什麼這麼想?說簡單點?
真之:如果繼續念預備班,我可能只會變成二流的學者。我的學問是二流的,做學問要有的耐性也只能算二流。
好古:耐性也是二流的嗎?
真之:是。我太懂得竅門了。我希望能自力更生,不要成為大哥的累贅。大哥,我想在全世界的海上馳騁。海的那邊,有我沒見識過的廣闊世界。我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現在我的心裡有這樣的渴望。

真之覺得學校生活不符合他的性情,沒能和人好好幹上一架,對這樣的學者生活感到厭倦,他想成為海軍探索這廣闊的世界。我很羨慕這樣的活力和衝勁,就像真之想要為自己的目標在海上馳騁而幹上一架,我哪時也能如此為了某個自己有感觸的理想和目標而全力以赴、大幹一場呢?

在這個時代,老實說我不曉得何去何從。我不喜歡變動,但環境在變,身處潮流之中,也不得不有所行動。我只確定一件事,就是在這時代要立足,只能不斷學習才能順應時代變化。一直以來我一直藉由書本、講座做學習,然而因為沒有去輸出,所以學習成效有限。透過這個講座,提醒了我先前想要好好在部落格的想法。前陣子剛開始還興致勃勃,想每周至少一周寫兩篇文章,然而最近萌生倦意,上個月沒發幾篇文章。我打算以此為目標,透過講座的策略方法,好好落實並養成習慣。累積小改變,積沙成塔,朝不一樣的未來前進。







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每天最重要的2個小時》讀後感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

這本書是前幾天參加「有效改變自己的系統化做法」贈書。光看標題「每天最重要的兩小時」,好像書中要談論要如何在兩個小時之類完成整個工作似的。書中其實要探討的,其實是如何維持高效率的心智狀態來面對辦公室整天做不完的工作。書中結合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提出了五個簡單有效的策略,來幫助我們達到身心平衡,進而高效產出的狀態。總共有五個達成高效心智狀態的五個策略,我覺得基本上可以分為「生理」、「心理」、「環境」三個方向來檢視我們平常狀態、環境是否有改進之處。

適度運動和飲食習慣

這感覺就是老生常談了,適度地運動有助於讓我們思緒清晰、行動更有效率。根據運動強度的不同,時間長短也有些差異。書中建議如果從事中等強度的運動時間可達30~40鐘;高強度運動建議20~30分鐘即可。前南非總統曼德拉曾在自傳透露,再被囚期間,周一到周四,他原地跑步(有時長達45分鐘),並且做伏地挺身,仰臥起坐。他把自己清晰的思考能力和毅力,歸功於他運動的習慣,即使在小牢房待數十年依舊如此。在監獄之中都能因為運動而受益,呼吸著新鮮自由空氣的我們更沒理由不好好運動呀!

不少上班族會喝咖啡提神,然而必須適量。微量的咖啡因有輕鬆、減輕疲勞及提高記憶力的功效,然而攝取過多咖啡因則為增加焦慮、傷害記憶。而且喝完咖啡約30分鐘後會感到精神亢奮,然而在1個半到2個半小時則會感到疲倦、增加敵意。當提神失效時,不管喝再多咖啡也無用,因此建議攝取少量咖啡,如果累了,小睡片刻更為有用。
飲食方面,血糖濃度升降程度快慢,則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認知功能,血糖濃度穩定,對我們的情緒穩定和認知能力最有利。因此建議攝取低升糖食物,像是天然蔬果等。另外也建議飲食少量多次為佳,同樣分量的食物,多量少次及少量多次對於血糖濃度的影響也會有很大差別。

心智方面

對於時間管理,我們經常會有的迷思是,如何把我們的時間表排滿、榨乾每一分鐘,或是把精力專注在提升效率,讓自己可以多工處理,在一樣的時間做比較多的事情。其實上述兩者都失焦了,衡量我們表現的應該是做事的成果,而非投入多少又多少時間、完成一件接著一件的事情。因此如何在適當的條件與狀態下,讓我們的心智運作變得很有效率,讓我們把高效率的狀態留在重要的工作上,留有時間來品味生活、從容度日。
若是以產出的結果來衡量的話,那麼我們就必須好好評估我們當前的心智狀態、環境的干擾、事務的重要或急迫性來決定應該優先做哪些事。當我們手上的事情告一段落,有些許的停頓可以讓我們決定該優先做哪些事,當這樣的「決定點」出現時,作者建議要珍惜決定點,因為它可以讓我們接下來的事情能否有效率執行。可以先緩緩,停頓一下,先想想事情的先後順序再去執行。也可透過事先規劃,上班前先想好要處理哪些事情,免得被許多細碎的事務追著走,忙了一整天卻成效有限。

能夠在情緒穩定、專注的狀態下自然工作效益越好,然而人難免會有情緒或分心。裡頭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是,在談論情緒或分心的議題上,作者建議是不要去對抗情緒或是分心,最好的做法應該是因勢利導,而不是用意志力去對抗。Joe在「有效改變自己的系統化做法」曾提到意志力其實是有限的資源,跟體力一樣都是會消耗的。花時間壓抑情緒、對抗分心,其實效果有限,而且會消耗我們的心力。

針對情緒的建議:善用情緒比壓抑情緒更有效。工作難免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當遇到這樣的事情,與其壓抑,不如用在做對的事情上。比如說當感到憤怒的時候,做本來應該去做但有疑慮而不敢做的事;或是當悲傷時,可以去做重要決策,因為處於悲傷的情緒,會比較警慎評估潛在的危險;或是處於焦慮情緒,不用去勸自己要放鬆,因為通常沒用,運用這樣的情緒去做更多的準備,以做出完美表現。

針對分心的建議:盡量減少干擾、如果分心了也不要自責,觀察而不加批判。人的專注時間有限,一段時間後必然會分心。當分心了,其實可以做些不需專注的事情,譬如說整理桌面、看一下待辦事項。或是就乾脆讓自己好好分心,觀察不加批判,因為通常當我們神遊個10幾分鐘後會感到無聊,這時候就可以好好專注工作。然而若是硬強迫自己專注來提升效率,很快地我們心神耗盡,面對接下來的工作都無法處於最佳的心智狀態。

環境方面

留意噪音、光線、雜物對心智狀態的影響。當然在安靜、光線明亮、寬敞的環境下有助於專注。有時候工作環境難免沒有那麼理想,我們也可以做適當的調整來幫助自己。
安靜的環境有助於專注,進而高效率執行工作。而中等程度的噪音則有助於提升創意。譬如需要處理創意發想的工作,可以選擇在咖啡廳裏頭進行。
光線明亮下讓我們心情愉悅、有活力;而光線昏暗的環境有助於催生創意。至於工作環境一般建議需要整潔乾淨,才比較不容易分心。環境寬敞則有助於我們舒展活動,相反的如果我們久坐不動的話,會使我們情緒和活力低落。也可以選擇性放一些療癒性的辦公小物、小盆栽來幫助自己恢復精神。

這本書我覺得裡面的策略都簡單易懂、容易執行,或許對有些人來說是老生常談。我推薦給職場新鮮人,特別是在辦公室工作的人閱讀,因為裡頭的許多例子都是針對辦公室環境所寫的。書中的策略都是配合人體生理系統,告訴我們達成最佳心智狀態的策略,讓我們能有穩定高效的工作時段,還能有餘韻品味生活、從容度日。




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魏美棻老師 《高效思考力》 課後心得



前陣子FB上的同溫層看到了16格快速讀書法,說是花30分鐘就可讀到書中的概念,即可將自己讀到的心得說給他人聽。一開始很難相信,真的讀一本書只要花30分鐘嗎?自己親身試驗,因為自己本身閱讀速度比較慢,所以會超過時間。然而這個方法對我來說最有用的是,完成16格圖表後,確實比較能夠掌握書裡的概念,拿著圖表就可以和周遭的人分享自己的心得。後來看到可欣老師上過圖解思考力的分享,其原理覺得有異曲同工之妙,加上先前自己的試過16格快速讀書法,對於用圖表幫助思考這個主題深感興趣,於是報名這個課程。

生在這個時代,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每天產出各式各樣的資訊,書店每天有新書上架,網路上有更有無數的資訊正在產生中。最大的困擾,或許是永遠讀不完這些資訊、報章雜誌及書籍。如何去學習有效率的去吸取我們所要的資訊變成一個很重要能力,畢竟生命有涯,而知識無涯,以有限追無涯,殆矣!吸取完了,如何去整理歸納,接著思考,成為自己思想體系的一部份,這又是另一項能力。而最後能夠實際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之中,才能成為真正有用的知識。從學生時代,就一直有在閱讀的習慣,然而常常覺得雖然讀了不少,但都沒有好好地做整理歸納,用自己腦袋好好思考,內化成自己的體系。常常苦於不知如何將所理解的概念好好說給他人聽,或是讀了不曉得如何去用,只是知道了許多理論想法而已。




課程的一開始做了一些簡單的大腦暖身操,簡單地腦力激盪一番,在當中學到了其實很多東西我們是知道的,然而一時之間要回想,可能就會因此而當機,所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導自己發想就很重要。像寫這篇心得文,我是簡單地回憶課程學到的內容,把想法隨意地寫在白紙上面。雖然每次寫文章都覺得腦袋一片空白,然而用這個單純書寫的方式,實際上發覺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想法,只是不知道如何去提取、紀錄下來而已。

以我來說,讀書最大的困擾大概不外乎:讀後面忘了前面內容、見樹不見林而抓不到概念、邊讀邊想花了很多時間、讀完了書後跟著作者的論調走而沒了自己的看法及不曉得如何去運用書中的概念。這些或許也是許多人的痛點。

如何有效率的閱讀呢?簡單來說,要知道自己讀書的目的,心裡要有明確的問題及方向。把Input和Think給分開來。很多時候我們花時間的都在反覆、沒有效率的閱讀(Input),或是邊讀邊想(Think),拖慢了速度。
閱讀時就單純讀取內容,把概念填在圖表上,這部分其實可以系統化的有效率地處理。真正需要花時間Think的是定題目(自己閱讀的動機)、問問題、總結結論和讀完書後定出行動方案。美棻老師用圖表把這些流程建構起來,來幫助紀錄自己的目的、所讀到的概念、思考問題及引導自己做有效的行動方案。在課堂上總共教了六種不同的圖表,可以根據不同的目的、需求來運用不同的圖表。比如說在看報章雜誌或聽音頻時,架構不明確可用網狀圖幫助建構整理概念;書籍部分,架構明確則可使用工型圖幫助收斂想法;需要簡報、演講則可用A形圖幫助自己把觀念想法具體化向聽眾呈現。而這些圖表都可用A4紙全部搞定,即便身邊剛好沒有印表機,也可直接在A4紙上摺紙畫線即可操作。
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我發覺自己最大的啟發是讀書忽略了「主詞」和「受詞」,亦即「我」希望從書中得到什麼,及讀完之後和「誰」分享。雖然很多書我讀後很有感覺,但要分享心得總是覺得困難的原因吧!常常讀著讀著,就跟著作者的思考脈絡走,而沒有建立屬於自己的思考及理解。書還是書,我還是我。然而,透過這些圖表架構,讓我更有組織地審視自己的想法,進而有系統地去陳述。


上完課後,我覺得最大的收獲是可以立即運用在生活之中。像是用在寫部落格、讀書、聽音頻及參加課程演講都有實質的幫助,我只需準備好A4紙,快速劃出表格即可馬上使用。美棻老師設計的六種圖表可以用在大部分的場合,無論是要聽、說、讀、寫都有相對應的架構可以幫助我們歸納整理。像是寫這篇心得我就用了發想圖表、網狀圖及A形圖,以前寫心得時總要絞盡腦汁,才能勉強逼出一點想法。然而今天運用圖表整理,發覺自己其實吸取很多想法及概念,要寫篇心得其實綽綽有餘,只是以往不知如何去「提取」和「整理」而已。日後也不須擔心書白看,只需拿出我的圖表筆記,就可以簡單地陳述我所學到的東西。另外,我覺得美棻老師一個教學認真的老師,不藏私且熱心指導同學。老師每個月也會不定時舉辦讀書會,同學可以在學後應用所學,還可接受老師的提點XD

最後我推薦這堂課給平時接收大量資訊、參加很多課程,卻苦於無法有效整理及應用的人。課程能學到如何高速閱讀的技巧、可有效整理的筆記術及表達自己觀點看法的方法,再加上有熱情分享不藏私的美棻老師、一群熱愛讀書的好夥伴相陪。「高效思考力」是堂乾貨滿滿、值得一上的好課程。


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

《依戀障礙》讀後感



何謂依戀
所謂的依戀,指的是人與人締結緊密關係的能力,人格的基礎由此定型。作者為精神科醫師,長年來接觸人格障礙和發展障礙患者的治療工作。對於日本近來常提到的「發展障礙」,除了發生在兒童身上,也有不少發生在成人身上的案例,作者認為這種「發展障礙」與「依戀障礙」有很大的關連,實際上,有許多依戀障礙被診斷為發展障礙的例子。依戀的穩定性與依戀的型式,不只影響了人際關係及對親密關係的要求,更與每個人的生存之道、對人生的興趣、戀愛及育兒方式與抗壓性有很密切的關係。

恆河猴的實驗
依戀理論是由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所提出。是一種心理學、演化、動物行為學理論,主要探討人際關係和如何建立感情聯繫。哈利。哈洛曾對恆河猴做實驗,小恆河猴剛出生後很快地被帶離母親,然後提供兩個代理母親,一個是由鐵線做成、另一個是木頭套上泡沫橡皮和毛衣做成,兩個人偶皆加熱並在胸前裝上奶瓶提供食物。結果發現在毛衣組的小恆河猴會趴附在柔軟衣物人偶,無論有沒有提供食物。另外也發現,這些猴子在柔軟衣物人偶附近也較積極搜索周圍的環境,似乎人偶給與小恆河猴安全感。

依戀的形式
對小嬰兒來說,依戀形式以與母親的關係為出發點。剛出生的小嬰兒,十分仰賴父母或養育者照顧,會用哭鬧的方式來引起照顧者的注意,照顧者如何回應嬰兒的需求,深深地影響嬰兒的依戀形式。嬰兒出生後六個月到一歲半為依戀形式建立的關鍵期,這時候與母親或特定對象之間的堅實關係就特別地重要,如果錯過這段期間,或是頻繁更動養育者皆會使得依戀形式難以建立。孩提時代的依戀形式會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呢?它給予孩子一個堅實的安全感,就像一個安全堡壘、安全基地。讓孩子更願意去探索不同的環境,因為他知道就算遇到危險,也會有個回到安全堡壘,得到父母的幫助,因而就會更願意去探索及冒險。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依戀形式,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探索周遭環境的意願也會下降許多。依戀型式可分為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及逃避型依戀,不同的依戀形式不只在本質上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反映出自己的內在狀態、自我控制的方式和對壓力的敏感度。

依戀障礙 
狹義的依戀障礙,指的是無法完整形成「在所有選擇之下,對特定依戀對象的依戀」。也就是說,有依戀障礙的人,不是對誰都無法建立依戀,就是反過來對誰能親密相待。後者看起來沒問題,但其實問題更大,因為親疏不分,往往容易產生爭執,無法建立穩定的關係。成人的依戀型式大致可分為安全型、焦慮型及逃避型

安全型依戀:在人際關係上很穩定,懷著直率與積極向前的態度對待他人。懂得以正面角度解讀別人的反應,不會輕易否定自己,也不容易誤以為自己受到輕視。
逃避型依戀:打從心裡希望不受束縛,既不依賴別人,也不接受依賴,認為獨立獨活的狀態最好。另一特徵是「試著逃避內心的苦悶糾結」,不喜歡主動與人建立關係,避免隨之而來的苦惱。或是遇到壓力亦過於衝動,理智線斷裂而大爆發。
焦慮型依戀:懷著很強烈的「想被愛」、「想被接受」、「想被認同」的心情。經常無法拒絕或違抗他人。此類型的人經常依賴身旁的人,渴望從他人身上獲得「自己受到需要」的保證,否則無法平復自己的心情。

在小時候養成的依戀形式會一直影響到長大成人的人際關係,在書中作者舉了不少日本有名的作家,他們小時候都經歷過不穩定的依戀關係,譬如說父母不在身邊、養育者經常變動、長期受到父母否定或過度保護、父母本身有依戀障礙、受配偶的依戀障礙影響等等。可以說生長環境的因素占了70%、80%,剩下才是基因影響。

從依賴、自立到互賴
先前在看日本大河劇「龍馬傳」,裏頭講述的是倒幕志士坂本龍馬的故事。坂本龍馬出身於土佐蕃下士家庭,因為是家中最小的兒子,受到父母親的寵愛。坂本龍馬雖然階級只是下士,卻是促成薩摩、長州蕃軍事同盟,並促成德川幕府大政奉還的重要推手。後來寫下了「船中八策」,成為維新政府施政的重要方針。在片中,坂本龍馬在日本各地到處奔走,到處溝通斡旋,完成一件件眾人覺得不可能的事情,在許多日本人的眼中是個劍術高超、想法創新的奇人。然而有趣的是,小時候的坂本龍馬據說是個膽小、愛哭又愛撒嬌的小孩,從小受父母疼愛,兄弟姊妹的感情也很好,在幸福的家庭長大。我覺得本覺得奇怪,既然在這樣的安穩環境下長大,個性膽小的小孩,為何日後龍馬能有因應環境,與他人合作,發起革命,推動日本的現代化呢?今天用依戀理論來看,可以說就更明白了。小時候的龍馬本質或許膽小,然而有穩定的依戀形式,健全的家庭,提供一個好的安全堡壘,讓他有勇氣去探索外界周遭的世界,好的循環下,使得本質淬鍊地越來越強健,並且懂得和別人學習合作,最後做出一連串驚人之舉吧!
書中也有談到關於如何克服依戀障礙的一些做法,像是扮演好社會角色及職業責任、用遊戲化的方式重捨童心、用同理心及體驗式方法幫助依戀障礙者、培育他人或是成為自己的父母來幫助自己等等。依戀障礙在現代社會是普遍的現象,伴侶有二分之一的機會是不安全型的依戀形式,這是一個每個人都必須正視的問題,這本書對於身旁有伴侶或是在乎孩童教育的人會有幫助。
能克服依戀障礙的人,就是能夠自立的人。能夠以對等關係,在需要依賴別人時能放心依賴他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獨立的人。